所在位置:广西晨网 > 财经 > 正文

都江堰 一水润泽万顷田(人民眼·灌溉工程遗产)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 2018-09-14 09:28:34
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工程全景。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丰沛的水资源。
何 勃摄

洪水咆哮,浊浪拍岸,力若千钧。都江堰兀自伫立,任江水滔滔。

今年汛期,都江堰水利工程再迎大汛。不过,比这更凶险的阵仗它都屡屡历经,虽数次严重受损,但功用长存。涝时抵御洪水,旱时润泽沃野,灾害频仍的成都平原得以享誉“天府之国”。

与其同龄或更年轻的诸多水利工程,或湮没于历史长河,或仅存零星残垣。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何能成为“神奇”的存在?

“无论是选址、修建还是维护,处处彰显科学。”王国平虽不专水利,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研究与解读。身为四川省都江堰市文联副主席,他走南闯北,也曾远涉重洋,搜罗了不少珍贵史料。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经他编纂,串连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早有共识。“深淘滩,低作堰”“分四六,平潦旱”“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这些历代传承的治水理念,是前人不懈求索而得,即便置于今天也极具价值。

8月14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市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六十九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首次申报的都江堰,与灵渠、姜席堰、长渠一道,成功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共有17处名列其中。

出于敬畏、感恩,人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倍加呵护,岁修制度延续千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要求保护好灌溉工程遗产。

最好的保护,还是科学利用。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防灾能力更强、灌溉面积更大、生命力更盛。

历经2000多年岁月砥砺,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青春焕发。

 

水旱从人

四川人爱用“安逸”形容成都平原的舒适日子,都江堰水利工程功不可没。出于感恩、眷恋,王婷放弃了大都市的繁华,回到家乡当了导游,为游客讲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奥秘”

在上海读书、就业,突然有一天,就放下了一切,回到家乡都江堰市。

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都江堰只是座小城,古老而朴素,与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繁华、时尚有着天壤之别。

王婷的人生,如同转了一个急弯。朋友们都说看不懂,她自己却觉得顺理成章。

“高中班里67个同学,包括我在内,出川读书的只有3个。”儿时在水边嬉戏,放学后凭栏听涛,王婷打心底里爱这方水土。正是这份情愫,让她义无反顾地回来。也因为这份爱,她去考了导游证,12年来就这么“赖”在都江堰景区,日复一日地向南来北往的游客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

王婷笑言,老话说“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现在是年少时也不愿出川。“这个地方,真的是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回来。”

不过,如果没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王婷怕是不会这么想。

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一路奔流,至位于都江堰市区的玉垒山口出山,向东南便是成都平原。都江堰市距成都市区仅50公里,海拔落差却达273米。汛期江水顺势而下,水流湍急,易成灾害。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成都平原逢涝一片汪洋,逢旱则赤地千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饱受涝旱双重之苦。

公元前256年,历史由此改变。秦国蜀郡郡守李冰花费数年,在前人治水基础上凿开玉垒山,设宝瓶口引水,灌溉广袤的成都平原。

王国平说,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既能泄洪,又能灌溉,成都平原自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进入都江堰景区,环顾四周,既不见大坝,也不见宽阔的水面。与印象中许多知名的水利工程相比,眼前的都江堰太过低调、朴实,不像传说中那般声名显赫。跟着王婷转一圈下来,唯有宝瓶口湍急的水流,让人稍有激昂之感。

“正是这种低调、朴实,更凸显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站在简易的沙盘旁,王婷娓娓道来。“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宝瓶口引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渠首工程首尾呼应、互相配合,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鱼嘴即形似鱼嘴的分水堤,将岷江在出山口分为内外两江,根据四六分水原则,平时六成江水流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洪水来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原理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飞沙堰长300米、高2米,平时导岷江水入宝瓶口,洪水来时则在泄洪的同时将进入内江的大部分沙石排入外江。宝瓶口位于玉垒山末端,劈凿自然山体而成,以恒定宽度牢牢控制入水量,既保证成都平原用水,又避免江水过量涌入。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理念,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实。也正因如此,都江堰水利工程虽经近2300年风雨,但渠首工程仅有小调整,从未被颠覆。

离都江堰景区不远,便是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供水、灌溉,都由这一机构负责。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契机,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展示方案,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

“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让2000多年的历史活起来,更直观、更鲜活地呈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与功用。”都江堰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吴修杰说。

世代守护

为一座水利工程单独立法,放眼国内外都不多见。尽管大费周折,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由此进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这两天,张世凌正忙着梳理资料,为下一步的修法做准备。

“实践中发现有很多不利于执法的问题,也有一些新内容要增加。”张世凌是都江堰管理局水政处副处长。要修的法,是1997年颁布施行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回首当年,为一座水利工程单独立法,开全国之先河,也引发诸多争议。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993年6月,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清水河、毗河、府河成为成都的市管江河。都江堰灌区所属的东风渠,一直通过府河引水灌溉,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也就是说,东风渠要引水、引多少水,需经成都市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天然河道作为输水干渠,典型特征是“无坝引水”“渠河不分”。如果府河实行属地管理,那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如何管理,由谁来管理?

几番协商,没有结果,事情惊动了四川省人大。1994年5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一位副主任带队,组成立法调研组,对府河干渠进行实地考察。一路走到毗邻都江堰市的郫县,各方坐下来,各说各的理。一番争论过后,立法成为共识。

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戴建康说:“以法律形式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好的管理。”

前后出了数十稿,历时3年多,《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终于出台。都江堰管理局被明确负责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统一调度、都江堰水利工程统一管理,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负责管理水利工程用地。2003年,该条例首次进行修订,一直沿用至今,今年已再次启动修订程序。

“回过头来看,如果不是有法律保护,依法管水、用水,都江堰水利工程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破坏。”戴建康说。

历史上,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也未有松懈。清代成都水利同知钱茂,主修《历代都江堰功小传》,记载数百位修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功之人。与今天不同,古代多以行政手段实现,尤为值得一提的便是岁修制度。

都江堰水利工程运用弯曲河道的离心力自动排沙,但仍需在枯水期进行水道清淤。同时,由于直面江水长年累月的冲蚀,渠首工程本身也需加固。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王国平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上屡屡受损,“鱼嘴位置多次变化,1933年的叠溪洪水彻底冲毁鱼嘴、飞沙堰,只有宝瓶口幸存。”

王国平一直在梳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缮史。他是工人出身,故乡在四川江油市。作为一个外地人,他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都江堰市历史文化的热爱,超过很多当地人。近15年来,都江堰市出版的各类地方文献,大多由王国平编选。从中,今人得以窥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时代变迁。

最惊心动魄的修缮,要数新中国成立之初。

当时,成都尚未解放,本应于冬至前后开工的岁修迟迟没有动静,灌区群众心急如焚。中共地下党员马识途被派往西安,向即将率部入川的贺龙汇报。随后,岁修被提上议程。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拨出专款,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一声令下,3个团的解放军官兵迅速出动,一边与残余匪特战斗,一边夜以继日抢修。几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都江堰开水典礼顺利举行。

几张黑白老照片,记录下当年情形,成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宝贵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岁勤修、预防患”的传统得到坚持。在财力相对匮乏的年代,中央和地方财政挤出资金,坚持修缮都江堰水利工程。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工程建设技术的运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更加稳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都江堰灌区共投入38.83亿元用于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毁工程修复和日常岁修维护,新建、改建、扩建渠道1338公里,灌区工程状况明显改观、运行安全保证率明显提升。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代人手中,继续守护好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都江堰管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杨斌说。

继往开来

要以“大灌区”的视角来认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贡献。用王国平的话说,“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都江堰”

“水稻、玉米都比去年增产1500多斤,粮食收入一下就上了万元!”

这几天正秋收,虽说忙得一身汗,可田东平乐开了花。他住在大英县隆盛镇白寨门村,一家5口就指望着9亩多地过活。当地气候干旱,多年来只能看天吃饭。最旱的一年,庄稼减产近八成。“没有水,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旱死,那个心疼啊!”

今年5月,正是春播用水高峰期,清洌的水沿着渠道流进了白寨门村。田东平说:“有了水,以后年年都是丰收年!”

田东平用的水,就来自近200公里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过去,都江堰水利工程只灌溉成都平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持续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引蓄结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体系,灌溉范围也从成都平原逐步扩大到更广阔的区域。

“丘陵灌区的渠系建设越来越完善,近10年来,我们灌区增加的有效灌溉面积达21.7万亩。”都江堰管理局人民渠第二管理处(简称人民渠二处)处长曾理介绍。

从地图上看,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形状,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在都江堰管理局的展览馆,对比不同时期的灌区图,可见扇面一直在“长大”。

数据的变化更清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之初,仅灌溉蜀、广汉、犍为3郡,农田万顷(约100万亩);宋代扩至12个县,其后历代都有增加;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灌区扩大到14个县,受益农田280万亩;如今,灌区实际幅员面积2.32万平方公里,惠及7市38个县(市、区)的1076万亩农田,同时还提供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变化。”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张开勇说,增加了一些永久性水利枢纽工程,河系渠系也在调整,“没有这些新发展,向更大范围供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地位独特的是四通八达的渠系。它们交织在一起,密如蛛网,将岷江水输送到城市乡村。

目前,都江堰灌区共有干渠及分干渠111条,长3567公里;灌溉万亩以上的支渠268条,长3354公里;支渠以下的各级末级渠道长达3.5万余公里;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5座,加上小型水库和其他小微蓄水设施,总蓄水量为18.54亿立方米。

这些不断延伸的水渠,推动着巴蜀大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四川省经济十强县中,有9个处于都江堰灌区;灌区的经济体量,占整个四川省经济总量的一半。

在一本书中,王国平特意阐明一个观点:要以“大灌区”的视角来认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贡献——这缘于他的亲身感受。此前,王国平与大多数参观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人一样,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只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工程,若论占地面积,它们只占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万分之一不到。”王国平后来才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多么系统、庞大,“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都江堰。”

尽管一直在扩大,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发展并非没有界限。按照总体规划,整个灌区的幅员面积为2.86万平方公里,远期灌溉面积1500万亩,覆盖8市42个县(市、区)。

王国平说,待规划全部落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貌,才会向世人展露无遗。

永续发展

水资源有限,而需求却越来越大,都江堰水利工程面临新课题。“水是商品,用水就要交费,多用就要多交费”,价格杠杆的引入,直指困局纾解

都江堰灌区内的县城,几乎都有河流穿城而过。但是,如果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放水,这些河流就会干涸。

可放水,又谈何容易。灌区在扩大,用水在增多,岷江来水却变化不大。

“最近30年,岷江年均来水量在136亿立方米左右。”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尹邦军介绍,这些来水时空分布不均,“灌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1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供需矛盾突出,如何破解?

长期与水打交道,人民渠二处供水科科长邓顺杰有自己的想法。“靠调蓄结合机制,更靠价格调控杠杆。农业用水占社会用水的60%,其中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的60%,把水稻用水管控好,节水就水到渠成了。这些年来,我们灌区的农业用水呈负增长。”

人民渠二处灌区是丘陵灌区,始建于1958年,截至2017年底覆盖4市10县区,实际灌溉面积179.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0多亿斤。引都江堰来水囤蓄,成为人民渠二处灌区的主要配水方式。

“每年6月中旬以后至次年3月前,从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水囤蓄。”邓顺杰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前,灌区各类蓄水设施都尽可能地蓄水至正常水位。

目前,人民渠二处灌区建有9座大中型水库,总库容达5.8亿立方米,占本灌区蓄水量的76%。再加上各类小型蓄水设施,每年4月到6月可为农业生产提供近3亿立方米的水源。

而另一个“法宝”,则是通过价格杠杆调节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人民渠二处灌区就开始实施计量用水,原则是按亩征收、随粮计征、货币结算。

这事定下来,就像捅了马蜂窝。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的是水,收啥子水费?”“要是不交,还能不让用水?”……

群众抵触情绪之大,有些出人意料。赶上春灌用水高峰期,人们围住供水站强行放水,有的地方不得不出动警力护水。

2003年,邓顺杰时任金山站站长,负责绵阳市安县(现为安州区)范围内的供水。当年的县人代会期间,邓顺杰收到县人大转来的一份议案。一位担任县人大代表的村支书,专门提出这份议案,要求取消水费、无偿用水。

回首当年,类似的故事说不完。时至今日,“水是商品,用水就要交费,多用就要多交费”,这些理念才逐渐深入人心。如今,在整个都江堰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2提高到0.51,受益区亩次平均用水量下降17.7%,年增节水能力6.18亿立方米。

“政策理顺,管理也逐步强化,目前我们灌区内每亩农田用水平均不到300立方米。”曾理说,现在一用完水,农民就催着水管员关闸,生怕自己多用。

在满足农业用水的同时,都江堰水利工程要为2000多万人提供生活用水、为工业提供生产用水、为城市提供生态用水,还要承担应急减灾功能。可以预见,对都江堰水资源的整体需求将越来越大。

除了节水,水资源环境保护也是灌区永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2004年,沱江上游的川化集团违规排放大量高浓度氨氮废水,致使沱江下游多地遭受水污染。按照四川省委和省政府要求,都江堰水利工程紧急调水,稀释污染物,为沿线居民提供生活用水。一夜之间,时任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的刘福翔打光两块手机电池。

“极端事件的增加,是都江堰灌区设计规划时没有考虑到的,但又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刘福翔说,都江堰水资源是有限的,归根到底还是要提升利用效能。

在都江堰灌区的城市乡村,节水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尤其是在力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正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张开勇表示,让共识成为行动,是一篇很大的文章。“都江堰水利工程要实现经久不衰,关键是要有好的管理制度,既要通过价格杠杆调控,也要实行总量控制,还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如何借鉴前人智慧创造新的业绩,世人在期待,古老的都江堰也在期待。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4日 15 版)



广西晨网介绍  广告服务  保护隐私权  免责条款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广西晨网导航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广西晨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08-2020 www.guangxi.cwnews.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赣网宣备070019号   赣公网安备 34180002000207号    赣ICP备07500766号
 

投稿/举报邮箱:4352 [email protected] 广告联系:qq:4352 2718